《漫长的季节》:精致的悬疑,可以在明媚的东北发生 | 对话导演辛爽
把悬疑生活化,是导演辛爽在《漫长的季节》中对于悬疑的处理手法。故事的结尾,前期铺陈的三条时间线融为了一体,以首尾呼应的方式,点题“漫长的季节”终将过去,也带来屏幕内外那个“共鸣”的响指。
“生活本身是最大的悬疑”
Q 这几年其实从生活质感去解读悬疑剧,也是跟悬疑剧的⼀个发展有关系,当下的具体的类型来讲,你会如何来理解这种悬疑感?
辛爽:这次把悬疑犯罪的材料用⼀个比较生活化的方式去处理,是我们针对《漫长的季节》所做的⼀个工作,希望给观众呈现出⼀个比较新鲜的东西。
《漫长的季节》我理解的悬疑感其实就是生活悬疑,它是⼀种处理方式和悬疑犯罪材料的反差。
另外⼀个对悬疑的理解,我觉得生活本身其实就非常悬疑,生活本身其实是最大的悬疑,因为你不知道你的人生下⼀刻会发生什么,你的命运下⼀刻会给你什么。
Q 近来推出的犯罪悬疑剧集都开始尝试与具有社会性与时代性的话题架接,《漫长的季节》也关注到了失独老人、女性议题等等,你觉得在创作中,如何能够更好地将这些现实元素与悬疑犯罪的主题进行结合?
辛爽:其实不光是在悬疑这⼀类型,我觉得其实任何类型本质上都是在讲人的故事,最终其实我们关注到的还是人、人的情感。所以其实我们不论做任何东西,不论这个故事发生在任何地方,我们最终始终关注到的还是人本身。
“三条时间线互为谜面和谜底”
Q 《漫长的季节》中整个生活的质感,比起⼀些悬疑剧,可能呈现出来的⾊调⽐较明快,你是怎么去表达剧中的这种生活的质感?
辛爽:因为我自己本身是东北人,我对东北其实非常了解的。从小到大都生长在东北,过往大家看到以往的很多剧集里边、或者电影里边对东北的描述,大部分都是比较冷、有雪,然后那种肃杀感,但其实我们这次希望呈现出来的,是⼀个我印象中特别明媚的⼀个东北。其实那些⼈都是非常积极生活的,其实是想强调这部分的东西。
Q 剧中用了97 年、98 年和2016 年三条时间线来交错叙事,能具体阐述下这个设计吗,以及还用了哪些方式来呈现生活悬疑?
辛爽:我觉得时间线是这个项目的魅力之⼀。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剧里的一首诗,就是班宇老师写的《漫长的》,它里边写到了⼀个关于 “响指”的意象,这三条时间线(97 年、 98 年和 16 年三个年代)其实每⼀条线都像是另外⼀条时间线的⼀个“响指”, 只有这几个“响指”产生共鸣的时候,这个故事才真正的开始了。
多线叙事的意义,其实并不是为了看起来多酷炫,更多因为它能更好地为这个故事服务。因为其实你能感受到这个故事如果按顺序来讲的话,其实它是产⽣不了观众看到的这种感受的。
这三条时间线三条故事线,是互为谜面和谜底的。我们在做的过程中,会⽐较注意什么时候给到谜面,然后什么时候在另⼀条线给到谜底,只要把这个东西控制好了,这三条时间线就可以形成它的⼀个威力。
Q 对你来说,呈现生活质感,包括每一个时期的生活质感,为什么会这么重要?
辛爽:因为生活质感其实本质上就是你为⼀个故事选择⼀个舞台,就是那个舞台到底像不像⼀个真的东西,真的生活对观众很重要。
如果大家不相信那个舞台的话,大家也就不相信那个故事,大家不相信那个故事都会不相信那个人物,所以所谓的生活质感其实就是我们要为那个故事选⼀个非常真实的舞台。
Q 这种生活质感,它其实会容易陷入比较沉闷的节奏当中,还是节奏的问题。怎么去把握?
辛爽:其实不用平衡,因为我理解的沉闷,就是你没有东西可看才叫沉闷,你有东西可看的时候那个就叫沉浸。
我在做的时候,尽量确保观众在每时每刻都有东西可看,其实就可以避免你所说的沉闷的感受。
“让生活质感流动起来”
Q 这部剧是⼀个原创剧本,剧本创作的周期大概是怎么样的?当时创作的侧重点是什么?
辛爽:我拿到这个剧本的时候,这个剧本可能已经是完整剧本的第四稿。
我们在第四稿的基础上,用了将近⼀年的时间去做了⼀个调整。调整的重点就是强化了原剧本中比较生活质感的部分,并把原剧本中生活的部分和悬疑的部分、犯罪的部分做了⼀个平衡,然后把原剧本中⼀些我们觉得很好的⼈物把它做放大,其它就是增增减减的一些工作,把主题变得更明确。
Q 这次除了秦昊、刘琳等演员是之前合作过的,主演中范伟、陈明昊等演员合作的机缘是什么?怎么评价几位演员对角色的塑造?
辛爽:演员的选择其实是这样的:我们在做剧本,角色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会开始考虑合适范围之内的演员。所有演员其实都是⼀样的,都是我们会见面、会聊,会聊彼此对角色的看法,然后最终选⼀个最适合这个角色的⼀个⼈。
范老师是最早比较符合王响这个角色的⼀个演员。当时我和范老师见了一面,然后我讲了⼀下我对这个故事的看法,我希望把这个故事呈现出⼀个什么样的风格,然后范老师当时其实是认同这个方向的, 然后他挺喜欢这个故事的,并且确实他也真的非常适合这个角色。
对我们团队来说,其实他(演员)是话剧舞台上的,或者他是拍电影的,我们不会太关注,我们比较会关注他是不是真的适合这个⻆⾊。陈明昊老师就比较适合我们内心对马德胜这个角色的定位。
你把好演员放在⼀起,就能产生一个比较特别的化学反应,他们仨(范伟、陈明昊、秦昊)放在一块的化学反应,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非常有魅力的这个样子。
Q 当时对演员的要求是什么?是临场发挥可能会有很多空间,还是说因为确实悬疑剧的结构比较特殊,它其实很多地方是要卡点的,会更按剧本一些?
辛爽:其实这次在创作上,在表演的创作上,我是给了空间的,其实⼤家看到的很多现在非常有生活质感的戏,有⼀部分台词其实是现场发挥出来的,是现场碰撞出来的。演员可在剧本的结构、情境、语境下进行一定的发挥。
我这次其实是希望演员自己有一些发挥的空间的,那样的话那个戏可能看起来生活质感会更强烈⼀些,会更流动起来。
“形式感其实就是内容本身”
Q 有观众评价说你的作品形式感十足,它从片头、片尾、海报包括音乐,都充满这种设计感,你觉得这种设计感或者说形式感对于悬疑剧的受众来说,能增进他们怎样的⼀个受众体验?
辛爽:其实我处理形式感都是把它当成内容处理的,形式感其实就是内容本身,这个东⻄其实可以给观众形成⼀个比较完整的感受。
Q 观众评价《漫长的季节》开创了⼀个比较精致的感受,这种精致的感受是怎么样实现的?
辛爽:其实我首先得谢谢观众,他们能感受到这种精致,然后也得谢谢所有的我们团队里的各个部门。
我可以举⼀个例子,我们每个部门是怎么工作的,举⼀个声音部门的例⼦,其实从声音设计到混录,我们大概用了六七个月的时间,这六七个月里边时间大部分都用在,比如说我们⼀个开门声或者关门声,可能我们需要花半个小时的时间这个部门去调整它的音色音量。其实可能就是因为每个部门都有这样的⼀个工作态度、工作状态,然后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我们在细节上的⼀个处理。
Q 音乐制作量有多大,或者说挑选的样本有多少,因为可以看得到这个范围是非常的广泛,整个挑选的范围有多大?
辛爽:范围其实不大,就是现在你看到的这么大,我是希望在这个戏里呈现更多的质感,因为这个戏里本身从人物到故事都会呈现比较多的层次和质感,所以在音乐的选择上可能也会匹配着叙事,相对会多⼀点风格。
Q 为什么选择以不同的片头曲去引入故事,这背后体现了怎样的⼀些设计?
辛爽:用片头曲引入故事这种,其实这个灵感是来自于⼀些舞台剧和话剧的开场。
Hello!
我们在为更加闭环、更加高效的服务模式做准备
欢迎加入限定白名单
与我们一起探索